新闻发布会之三
 

旧金山三场《走向共和》赏评会


三波一折  大获成功

 

  【黄花岗杂志记者特别报导】继纽约赏评会颇获成功之后,由旧金山众多华侨出钱出力为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和《黄花岗》杂志续办的三场长篇历史剧“走向共和”赏评会,再次获得成功。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旧金山湾区众多华侨,在美国西部造成了很大影响;更由于当地及港台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的及时报导、传播,以及对讲评人辛灏年先生的多次采访,令历史剧《走向共和》在海外的影响更为广泛,让众多华侨萌动对当代中国大陆人民命运和未来中国前途的真诚关心,使他们对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共和之路”有了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

  旧金山湾区的三场赏评会,前两场的场地均由旧金山《世界日报》社提供,第三场在市区的“国父纪念馆”举行。

旧金山世界日报报导走向共和赏评会新

  首场于十一月八日下午二时在世界日报南湾文化广场举行,由该报记者白立品先生主持,据《世界日报》报导有近两百人出席。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许多人一直站着观看到最后。《走向共和》精彩片断的放映和辛灏年的讲评交相进行,全过程掌声不断。其间有一位大陆女士、两位来自台湾的华侨及一位极端台独人士,不时企图以“讲民主就要让人讲话”为名,使用各种方式,甚至包括发难,来阻止放映和讲评,但因遭到其他所有人的谴责而完全不能得逞。放映和讲评结束后,赏评会主持人曾请这几位人士发言讲话。他们用种种理由为中共歌功颂德,对孙中山倡导的共和革命予以诬蔑。其谬论不仅为辛灏年有理有据地予以了驳斥,而且遭到许多来自大陆的与会者高声谴责。到头来台独者只能大喊一声扭头而去,大陆女士悄然离开,而两位台胞则在众目睽睽下灰溜溜地退场。赏评会结束后,许多人迟迟不忍离去,一些观众更是围着讲评人同话“走向共和”,对大陆艺术家们的胆识和水平表示了无限的钦佩。

  第二场特别邀请了旧金山著名民运人士林牧晨先生主持。由于场地偏远、又是星期日中午,到会者不足百人。但整个赏评会气氛热烈,非但放映和讲评自始至终无一人搅局,而且在赏评结束后,全体观赏者均自动留下,展开热情、深入的讨论,对《走向共和》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辛灏年也回答了种种的提问,以致依依相别之时,人人皆不知天色已晚。该场赏评会只有一件“趣闻”,就是一位大陆来的观赏者,在讨论中对辛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问题,却在会后一再要辛先生告诉他,历史剧《走向共和》究竟是谁策划的?策划者叫什么名字?并声言“你倾心知道……”辛先生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只能说:“我哪里知道。原来我还不想看呢,是因为看过几部清装戏看烦了。还是王若望先生的遗孀羊子师母叫我倾心要看,我才看的。然后,我就为这部历史剧深深地打动了,为国内的艺术家们和人民深深地激动起来了……”这样的话,自然只能使这位要向辛先生刨根究底的人无趣地离开……。

  第三场于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下午二时,在旧金山国父纪念馆举行。由该馆馆长张人睿先生和老资格民运人士郭平博士主持。《黄花岗》杂志董事长周光亚先生也从遥远的东部赶来参加了盛会,并受到热烈的欢迎。该馆当日中午原有近百位华侨举行了对孙先生的纪念仪式,周光亚和辛灏年也被邀请参加。嗣后,观赏者络绎而来,使得能摆下二百张座椅的纪念馆一时间“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只好不断地增加座位,以至大厅后面的高台上挤满了迟来的年轻人和其他人士。精彩片断深深吸引了全体与会者,辛灏年的讲评再度引发阵阵热烈持久的掌声。这已经是辛先生第四次应邀来该馆讲演。赏评结束后,老少华侨和曾参加过两场赏评会的民运人士王希哲先生等人的发言,为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心和《黄花岗》杂志在旧金山的三场赏评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旧金山三场赏评会的举办期间,为报导赏评会,为宣传历史剧《走向共和》,旧金山的《世界日报》不仅热情、大篇幅地报导了这次活动,而且采访了辛灏年先生,将辛先生对历史剧《走向共和》的理解和认识完整地予以了介绍。大陆人背景的《新唐人电视台》和《大纪元时报》则进行了现场录象和及时报导。《星岛日报》粤语电台和华语电台也先后采访了辛灏年,对宣传赏评会功不可没。台湾著名的《东森电视》则对第三场进行录象,并于会后对辛先生,就大陆人民对“共和”的理解和对“台独”的看法,进行了明确的电视访谈。《世界日报》的社长、总编辑和旧金山一些最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华侨人士,还与辛灏年先生相聚一堂,交换了对两岸问题的看法,赞扬了《谁是新中国》一书……

  不能不提及的是,这次旧金山的三场赏评会,有许多热情的华侨不声不响地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包括慷慨地捐赠可观的用费;甚至还有华侨默默地为辛灏年先生和周光亚先生支付了旅馆费。在孙中山先生倡导共和革命的海外故乡之一旧金山,这次《走向共和》赏评会得到了“当代共和革命之母”──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