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悲情的必由之路 傅申奇
台灣實現了充分的民主,政黨輪替後進行了第二届總統大選,這說明中國文化完全能够適應民主政治。然而這次大選結束了半個多月還不能落幕,抗爭還在繼續,甚至還發生了流血事件,這又顯示了台灣民主的悲情。 這次台灣大選也有經濟、社會問題等一系列的話題,但真正的主題却是台灣自身的定位,也就是國家認同意識:台灣是中華民國本身呢?還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台灣將要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呢?還是應該建立獨立的台灣國?妾身未明的台灣,民主政治還不很成熟,却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選民們圍繞著這些難題激情紛爭,這實在是很殘酷的。於是台灣民主的種種悲劇性的情懷和情景就不可避免。 陳水扁說:我贏得這次總統選舉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台灣認同意識的增加,是因為台灣人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個新的、脫離中國的獨立國家的國民 」。他說得「對」,他成了百分之五十有這種傾向的選民的總統。而三二七抗議集會上,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以人民的名義宣告連宋當選為下一任總統、副總統。他也是對的,連戰確實是百分之五十不贊成陳水扁國家認同意識的選民的「總統」。 台灣出現了合法與不合法的兩個總統,台灣社會被撕裂了。不管目前的抗爭以什麼方式結束,台灣社會的撕裂和台灣民主的悲情還將長期存在。造成這種撕裂、釀成這般悲情的根本原因,是大陸一黨專政的專制制度的存在。這個制度讓嘗到民主、自由滋味的台灣人民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即便是香港式的一國兩制也是台灣民眾無法接受的,於是台灣民眾與大陸漸行漸遠,中共所謂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完全落空了。 大陸的專制制度成了台獨傾向的原動力,祇要這個制度繼續存在,持有台灣認同意識的選民比例還會繼續增長。許多評論家認為:中共是陳水扁最好的助選員,那是千真萬確的。 當今世界上,文化、文字和人種都有很大不同的歐洲國家正在實現一體化的過程,而且在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更大差異的東歐七個新生民主國家也加入了這個「一體化」的過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硬要把同種、同文,經濟上日益融合起來的台灣和大陸殘忍地撕裂開來,實在不是一種善舉,說得坦率一點是逆歷史的潮流而動。但假如把民主的台灣推進中共專制的懷抱却是十足的罪惡。於是,大陸和台灣的民眾在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問題上都同樣感到困惑,同樣的無所適從,同樣的陷於悲情之中。大陸許多連自己基本權利都沒有的民眾,出於民族一體的認知,甚至支持專制的中共政權攻打台灣,也是可悲之極。 兩岸人民走出悲情的出路在哪裡呢?台灣獨立建國嗎?此路不通。這條路既不合中國人的民族特性,也不合當今世界的大潮流。一國兩制嗎?也行不通。這實際上是低水平的專制統一,同樣也不合歷史潮流。世界上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真正的一國兩制。台灣假如進入這個「兩制」,必然被專制强權壓垮。 我們認為,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中國,中國都應當也必然會統一。但這個統一應該是「民主統一」。 在我們看來,要達到民主統一的境界,需要大陸和台灣人民來共同建立新的國家認同意識,那就是: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那不是馬列子孫的中國,而是中華兒女的中國,即民主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締造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中華民國應該在全中國,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一旦大陸人民建立起這樣的國家認同意識,必然會奮起努力,儘快結束一黨專政,再次走向共和,重建中華民國,從而為國家的民主統一鋪平道路。 而堅持中華民國的民主傳統,率先享受了民有、民治、民享的自由生活的台灣人民,如果也能夠確立這樣的國家認同意識,便可以耐心等待和積極幫助大陸人民擺脫共產黨的專制統治,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真正合乎世界歷史潮流的國家統一。 有了這樣的國家認同意識,大陸人民的悲情才能被要改變政治落後現狀的急情所代替。 有了這樣的國家認同意識,台灣人民的悲情才能被為全中國擔綱負重的激情所代替。 有了這樣的國家認同意識,海峽兩岸的人民和海外廣大的華人,便能够找到一個結合點,携起手來,為中國的民主統一而奮鬥。 由此可見,重建國家認同意識,重建中華民國才是兩岸人民走出悲情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