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如是, 你在哪里?? 刘 国 凯
近年来,清宫戏、辫子戏在中国大陆的银幕荧屏上呈排山倒海之势。满清的皇帝们被挨个儿奉上云端,一个个都被赞颂为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才华横溢的好君王。在从顺治到干隆四朝皇帝都歌颂遍了后,编导们兴致仍浓、意犹未尽,除正在筹划歌颂满清帝国的开国者、虐杀汉民不眨眼的屠夫努尔哈赤外,还着力歌颂一位满清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这位出自科尔沁草原的蒙族女子、皇太极的宫妃、顺治的生母、康熙的祖母被描绘得绝色天姿、贤淑聪慧、足智多谋。当代中国大陆领尖级的几位女星--斯琴高娃、潘鸿、宁静都在几个不同的剧本中奋力铺陈“孝庄皇后”的丰采。宁静演绎其活泼美艳、潘虹演绎其机警智慧、斯琴高娃演绎其深沈威严。于是,荧屏前的观众无不被“孝庄皇后”的动人形象所倾倒。 在当今排山倒海而来的辫子戏中,由于“孝庄秘史”所赞美的是一满清皇族女性,尚使之不似歌颂屠夫努尔哈赤、文字狱的疯狂实行者玄烨、雍正、弘历等那么令人神伤,但这却使我想起另外一个汉族女子。相比之下,这位汉族女子是否更值得赞美呢?她的名字叫柳如是。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亦即公元1618年,一个女婴降生于浙江嘉兴某个赤贫之家。就如已故国宝级歌手邓丽君所唱的那句催人泪下的哀怨歌词所陈:“爹娘生下了我就没有照管,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身”,这女婴就是柳如是。 幼年凄惶的柳如是家世已不可考。由于她甚幼已被辗转贩卖,以至其真实姓氏也无从得知。崇祯元年(1618年) 柳如是10岁时江南名妓徐佛收养了她。从此她的生平才有了确实的记录。 徐佛非同寻常。她除了艳压群芳外,还甚具文学艺术素养。能成为她座上宾的闺中客者当非一般市井之辈,均为不凡之文人雅士。被卖作徐佛家婢的柳如是能来到这样的环境中亦算是不幸之中的有幸。令人无限惊异的是,生身父母极端贫困,文化素养亦会极为低下,换言之,胚胎期间既十分缺乏营养,又无先天优良因子接受,可是,柳如是竟生得极为秀美和聪慧异常。在徐佛处几年之间柳如是就甚通文墨、善弹晓吹了。 这时,致仕归籍的前内阁大学士周道登看中了柳如是,并纳她为小妾。由于她才貌实远非周的群妾可比,故深受周的宠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周的群妾诬柳如是与男仆私通,柳如是遂被逐出周家。时年仅十四、五岁。这段遭遇虽然辛酸,但在藏书极为丰富的周府里,又兼周道登常把她“抱置膝上,教以文墨”,使柳如是的文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离开周家后,柳如是步向广阔的天地。她“扁舟一叶,放浪湖山间,与高才名辈相游处”。绝色与奇才使柳如是名声鹊起。复社、几社的青年学子们都争相一睹风采、一和诗韵、一亲芳泽。诗酒欢会之上,柳如是与之即席唱酬、和韵步诗,绝色天丽与敏捷诗才相叠,更加倾倒了众生。 柳如是虽为妓,但“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她除了感愤地陈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外,还“豪宕自负,有巾帼须眉之论”。这既使她与青年学子们忧国忧民的理念情怀有了交集与共鸣,又使她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还使她与他们之间建立了完全异于通常妓与客之间的关系和感情。 名妓花魁的生涯虽终日为琴曲醇酒所拥抱,但柳如是并不迷醉其中。她向往正常的良家生活,即便清贫也罢。几年之间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但迫于封建礼教所阻皆花开无果。尤其是与陈子龙的一段情,双方情切意笃,共筑爱巢于松江南楼。期间,柳如是为人校书取酬维持生活,陈子龙埋头攻读以备科试。有时两人赋诗作对,互相唱和。清茶淡饭滋润着恩爱美满、缠绵悱恻的生活。可是,美景不长。半年后陈子龙妻带着一杆人闹上南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但她终身都忘不了与陈子龙的这番刻骨铭心之情。 几年后柳如是认识了东林巨子、文坛领袖钱谦益。时年五十七岁的钱谦益被奸臣温体仁等陷害丢官归籍。柳如是早闻钱氏才华盖世,为一代之宗。而钱氏也风闻轰动吴越、名满金陵的柳如是。经过一些交往后,柳如是决定择钱从良。崇祯十三年(1640年) ,二十二岁的柳如是不施粉黛、方巾儒帽地唔见钱谦益,言愿以终身相托。钱谦益大喜过望,尽管元配尚在,但仍于次年以大礼迎娶柳如是,以继室论之。此举惊世骇俗而致非议四起。举行婚礼的船被人扔进了许多瓦石。然而世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段深受非议不被看好的婚姻却能始终不逾生死相随。身份和年龄的极大差异没有成为他们感情的障碍。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664年6月17日) 钱谦益病故。得年八十二岁。三十四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年仅四十六岁。 柳如是下嫁钱谦益,对钱谦益的思想行为影响甚大。钱谦益才华横溢却醉心功名。虽为东林巨子却缺东林风骨。生平多介入官场权势争斗。宦海失意后,为求东山再起不惜投靠马士英之流。清军南陷金陵后,为再续仕途竟出降满清。柳如是对钱谦益的这种做法极为不满。本来在清军破城之时,柳如是就劝钱谦益赴水殉国、以全名节。见钱犹豫不决便率先奋身赴水,不期被钱死死拉住。而更没想到的是后续事态更加不堪,平素吟诗作赋满纸气节风骨的钱谦益竟异装辫发地北上燕都去献媚清庭以求封授。柳如是悲愤之余坚拒与之同行北上。虽然几个月后钱谦益就因封授太薄--仅得礼部待郎--怏怏称病谢职而归,但夫妻感情由此已产生巨大裂痕。柳如是以“秦淮八艳”之首的绝色天姿嫁与年近花甲、官场失意的钱谦益为妾,仰慕的是他的才华和气质。一旦钱变节事清,这一切都化为乌有。夫妻感情的基础也就随之抽掉。 所幸在柳如是的责备和劝说下,在众多故旧门生抗清事迹的感染下,钱谦益终究断绝了仕清的念头,而且非但如此,还走上了秘密抗清之路。夫妻俩拿出钱财支持许多抗清活动,如黄宗羲、黄毓祺、姚志卓等人的组军反清活动,钱谦益柳如是都给予过资助。柳如是还亲自“至海上犒师”,慰问激励抗清义军。钱谦益则不顾古稀之躯四处奔走联络抗清起义活动。策反降清的原大明将领。如顺治七年(1650年) 和顺治十六年(1659年) 钱谦益曾两次亲自到清军金华总兵马逢知的大营策反。其中一次为了给钱谦益壮胆,柳如是伴送钱谦益到苏州等候。他们还救援抚恤抗清死难义士遗属,如出资救援系狱多年的张煌言的妻与子出狱。 然而山崩地裂之势终非少数义士之力可以扭转。反清复明的愿望终成泡影。钱谦益不禁仰天长叹:“败局真成万古悲”,“苦恨孤臣一死迟”。不过钱谦益可引以为慰的是,在这抗清复明的秘密活动中,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之下, 他们夫妇的感情始终坚如盘石。顺治五年(1648年) 钱谦益因秘密抗清活动事泄被捕,生命危在旦夕。钱的发妻及其子女皆噤声自保,卧病中的柳如是挣扎起来四处奔走,上下打点说项,终于救出了钱谦益。钱对此感慨万千,道:“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当今中国大陆的影视编导们当然有权利去制造大量剧目歌颂满清帝和皇后,但我们同样有权利对此加以评说。他们有他们的编导权,我们有我们的评说权,互相不可剥夺。评说之一可以是孝庄文皇后与柳如是谁更值得赞美? 在此我们不妨暂时撇开人文因素,而只从演艺角度去考量。因为从人文因素的角度出发,我断然拒绝所有歌颂满清皇帝的剧目。康熙、雍正再勤政理财也是建立在残酷屠杀汉族人民和严厉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以及文字狱的基础上。孝庄皇后再好也是在维护那个压迫汉民族的满清政权。对他们都不值得作社会层面上的赞美( 至于学术界、政治人物们去总结借鉴他们的治国经验则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我们能接受对满清皇帝的歌颂,那也就能够接受台独份子歌颂日本的说词。台独份子亲日的理由之一,就是当年台湾的日据政权要比国民党政权勤政、廉洁、高效率得多(是否当真如此,还要有待于台湾或日本的良心学者去潜心研究和论证)。 演艺界的卖点之一是美。影视剧目中的年青女主角大多以美取胜。故“孝庄秘史”由当今影视大美人宁静担纲。孝庄与柳如是谁更美?孝庄被誉为“满蒙第一美女”,柳如是则居“秦淮八艳”之首。没有相片为据确难比较。但可作这样的分析。 蒙古利亚人种分北、中、南三个亚支。北支以操阿尔泰语系的中国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为主。南支为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上的土著。中支主要就是华夏族。北支虽肤色白晰可人但圆脸细眼,美女不可多得。南支肤黑身矮、眼深鼻扁、嘴阔唇厚,故美女寥若晨星。(南支又称马来人种) 中支华夏,肤色白里透红、秀眉美目、鼻直唇润。无论是在燕京形胜之地,抑或在苏杭田园湖畔;也无论是在成都天府之国,抑或在桂林山水之间,都是三步之内必有芳草。以数学概率论推绎之,孝庄之美如何美得过柳如是?何况柳如是并不单具五官之美。她的文学功底、诗才琴曲、书法画作,样样堪称上乘。这连“秦淮八艳”中的其它七位都望尘莫及,遑论生长于粗犷的科尔沁草原、十二岁就嫁给三十三岁的皇太极为妃,继而生儿育女的博尔济吉特。尽管她也聪明伶俐,但与柳如是的才气纵横相较,想必一定是要黯然失色的。 不过,外在美并不具决定意义,内在美有时更能震撼人心。孝庄皇后的内在美编导们已铺陈得够多了。柳如是的心灵如何呢? 杜牧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柳如是曾陷青楼,当然是杜牧诗中的“商女”。但这个“商女”竟是如此地不同凡响。她关注天下,心忧时局。她欲身殉国难,她责夫君失节。夫君转变后,她鼓励、协同夫君联络、策动、资助各地的反清活动。夫君有难,她冒死相救。她甚至还亲自去犒赏义军,就差没象梁红玉那样上阵拼杀了。最后在社会恶势力的逼迫下,她抱着绝不受辱,绝不苟且偷生的信念悬梁自尽。这既是在以死抗争,也是为国尽忠、为夫殉情。这哪里是什么“商女”,这明明白白是义薄云天的慷慨悲歌之士,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女英雄。 以柳如是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可以编导出一巨部连续剧。它的卖点极多。社会上各个不同年龄层次、各种不同地位处境的人们都可被其中某个或某些内容激起剧烈的心灵碰撞。柳如是之美是卖点。柳如是的诗才琴艺是卖点。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的爱情纠葛更是卖点。而犹具震撼意义的,却是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危险抗清活动,就不说钱的抗清活动乃为其美妇所激励。 作为艺术的真实还可对历史事实稍作加工和安排。譬如把陈子龙的起义殉难从顺治四年(1647年) 往后稍延,从而加进柳如是对陈子龙起义的帮助,而这必然渗透着昔日情爱的成份,使之更加缠绵而又悲壮。陈子龙罹难后柳如是当痛不欲生,那揉合着国破家亡、情人长逝的双重悲痛的美人之恸,通过演技高超的影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加上紧配剧情激动人心的音响效果,真不知会催出多少观众的一鞠热泪。 此外还可安排几个候朝宗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既受李香君的责备,也受柳如是的谴责或劝喻。他们有的仿徨;有的沉沦;有的幡然省悟、重新振作;有的在功名利禄的吸引下坚持走向卖国求荣、卖友求官的邪路。在柳如是的主线之下可作横向铺开。“秦淮八艳”其它几位,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顾横波、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等都可排上戏份。南明的忠贞之士将有舞台表现出他们的忠肝义胆,那一杆无耻奸妄之徒也都能上台亮出其真面目。整整一个时代的巨幅画面将如此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其中有民族大义;有人间正气;也有儿女情长和个人间的爱恨情仇。观众们将从中了解历史,洞悉社会、体验人生,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多么好的题材,多么好的剧目,怎么没有人去写,没有人去编导呢?眼下当红的“第四代”、“第五代”编导们,他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柳如是其人吗?也许他们会知道有个李香君。因为孔尚任写了个“桃花扇”。这在电影戏剧学院的本科教材中会提及。而且六十年代大陆电影界还拍摄了影片“桃花扇”。主角是著名演员王丹凤。然而对于柳如是,他们会知晓吗? 其实要编写一部历史大剧《柳如是》并非难事,因为现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早已撰有八十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时下的编剧者只要进行加工改制便成。我不敢说这些大腕编导们的历史知识缺乏得不知柳如是系何人,但我担心的是,他们会有兴趣去加工琼瑶的辫子闹剧、清宫剧《还珠格格》,而没有兴趣去钻研一下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 从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去考察,这种现象与中国大陆当局的民族政策有关。当局在所谓“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号下,不鼓励、不主张、实则禁止演艺界制作表现历史上汉族人民反抗北方少数民族南侵题材的剧目。在这种社会生态下,非但少为人知的柳如是上不了银幕荧屏,就连家喻户晓的岳飞、文天祥都要被冷藏。至于卫青、霍去病、苏武、班超等人的事迹更是被一概抹去。甚至连岳飞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但是闹剧《还珠格格》可以连篇累牍地拍下去,歌颂满清皇帝的辫子戏可以大行其道,甚至动辄成千上万地屠杀无辜汉族民众的努尔哈赤都要被奉上舞台赞颂一番。而这一切却又不损害民族团结了。看来中国大陆当局是不把汉族人尚残存的一点民族意识都消蚀尽是不会罢手的。 那充斥清宫戏的荧屏,恍然间使人感觉时光倒流,以为张勋复辟已经成功。从孝庄到慈禧,还有那成群的格格们在银幕荧屏上神采飞扬、轻歌曼舞,构成了一幅多姿多采、五光十色的画面,可是我们的柳如是啊,你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