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昝爱宗文集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昝爱宗文集]->[“为人民服务”的超能伟哥效应——阎连科新小说《为人民服务》既夸张又深刻 ]
昝爱宗文集
  • 昝爱宗简历
  • 诗:怀念1919年的青年
  • 地球上的天灾可怕,中国的人祸更可怕
  • 共产党的“畸形怪胎”
  • 团结起来我身边的蓝血青年
  • 余杰被“传”走,当个说真话的小卒子也难?
  • 余杰被带走是因为危及国家安全?
  • 「以前羞地方 现在羞中央」--信访是「遮羞布」?
  • 阳光下的人民公敌终将自取灭亡
  • 副皇帝赵高是如何找死的
  • “共产主义论语”——齐奥塞斯库与戈尔巴乔夫对话
  • 骗子们的天堂:骗子公然行凶
  • 爱国不是爱皇帝
  • 中国的“戈尔巴乔夫”
  • 阳光下的勇气和阳光下的建设性
  • 国家元首身兼军委主席并确定任期应是修宪新内容
  • 我最痛恨“感谢某某某”之类的鼓噪
  • 有点白色的柔软时光——“12.18”北京自由人士新春团拜会记事
  • 秦时明月照不亮通往公民社会之路
  • 宪政其实就是保证宪法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 《新京报》创刊半年之际想起邵飘萍、程益中、喻华峰三君子
  • 新闻无法,拿新闻道德当标准却是靠不住的
  • 从孙大午“判刑”回家看“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
  • 一些浙江农民的“血酬定律”——兼读吴思新书《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 中国的既得利益者
  • 说真话的责任
  • 我想,有时候我会因为难过而流泪
  • 记者,真相永远在你手中大白
  • “伪作家们”是怎样炼成的
  • 英明还是臭名,笑剧还是闹剧?
  • 苏共《真理报》总编辑:我发现了“真理”
  • 现代乌托邦到底是什么
  • 中国的问题
  • ——当代文学面临摆脱旧体制的新选择
  • 中国作家的胆子是被自己吓小的
  • 说说广场上的私愤
  • 玩政治的高手刘玄德
  • 邪恶的标榜——读《读书》杂志2003年9期感想
  • “民间鸟语,为鸣而生”
  • 政治遗恨胡雪岩
  • 宪法•依法治国•公民权利
  • 宪法.新闻立法.舆论监督权利
  • 小论没有文学的浙江和倒掉了的浙江作家
  •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不谈新闻立法是行不通的
  • 2005年新年寄语:一民们的自由民主责任和爱
  • 地球上的天灾可怕,中国的人祸更可怕
  • 卖烧饼小贩的“底线”和“生命线”
  • 为什么有些采访不得不半途而废——都是“监督”舆论惹的祸
  • 大话储安平之“历史深处的忧思”
  • 我们这些新闻舆论贩子们
  • “无冕之王”这把双刃剑 ——老新闻背后的媒体“新活法”
  • 为人因何厚黑
  • 老鼠们的政治发展观
  • 我们的时代是“等、等、等”
  • 完美的遗憾——空中向赵紫阳先生寄哀思
  • 未来有多长,这尺子就有多长——悼念赵紫阳
  • 吁请温家宝主持赵紫阳追悼会
  • 没有不服从的权利就没有独立的自由
  • (中国大耻记)光绪之死——兼向所有为改革献身的历史人物致敬
  • 1月28日北京赵紫阳同志治丧小组领取“入场通知”记
  • 八宝山见紫阳最后一面
  • (中国大耻记)光绪之死——兼向所有为改革献身的历史人物致敬
  • 这个危险国家正一天天接近崩溃和混乱
  • 一个“跪着的”民族只能让极权暂享安宁
  • 政治赌徒斯大林是如何想干啥就干啥的
  • 中共反给赵紫阳功绩簿:从“两面派”、中国赫鲁晓夫到历史人物
  • “为人民服务”的超能伟哥效应——阎连科新小说《为人民服务》既夸张又深刻
  • 向社会体制的弊病提出泣血的追问——读《在社会的档案里》剧本
  • 历史的真相
  • 什么人读什么报
  • 电子时代的开放与驿路时代的封闭
  • 谁妨碍了叶永烈的人权和《江泽民传》的完整权?
  • 民众造舆论不能没有新闻法
  • 《新闻出版法》公民建议稿草案文本
  • 简东方/文:活着不仅仅是活着——台北官妈妈杨淑琴说“我以儿为傲”
  • “两会”能够保卫首都的安全?
  • 中国铁路十一宗罪:“死猪不怕开水烫”
  • “为人民服务”的超能伟哥效应
  • 2
  • 呼吁领导人到天安门为数千煤矿死难者志哀

  • (“为人民服务”的超能伟哥效应——阎连科新小说《为人民服务》既夸张又深刻 )接上页博讯www.peacehall.com

       说完了,他就那么静静地看着她,彼此的眼里又都有了深情而意味深长的泪——高潮就在最大最刺激的破坏中产生。
       看到这里,我已经知道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些读者好评,但有关部门一定会指责发表的刊物不讲政治,不懂政治。至今,小说发表好一阵子了, 我们著名的《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却没有选录,也没有评论,令人郁闷——或许被打了招呼了。
       好小说没有公众舆论推荐,怎么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呢?所以,今天我要推荐并比较一下。《为人民服务》是恢复并承认人性的一篇好小说,尤其是把当年的政治符号当作性的道具,很有说服力。据说,当年那些被迫或习惯于张口闭口“毛主席万岁”的人,在床上运动时难道就不会高呼“毛主席万岁”吗?二十一世纪应该有这样的小说,不然等当年那些被迫或习惯于张口闭口“毛主席万岁”的人都不再人世的时候,历史就会缺乏活力,考古学家也会失业,小说家更是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了。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我们有了不受广泛宣扬的《为人民服务》,而早在二十五年以前,一部描写1971年部队首长及其儿子凌辱小女兵——护士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电影创作》杂志1979年第10期发表),也没有被公众广泛关注,最后也没有成为电影,更别谈公映了——这说明二十多年来,文化的先进是建立在不进步的基础上的。我看到,《在社会的档案里》正好是与《为人民服务》相反,“为人民服务”是描述人性压抑与恢复,“在社会的档案里”是控诉专制暴力对弱小的欺凌。我曾经在一篇发表在《杂文报》上的文章《向社会体制的弊病提出泣血的追问——读《在社会的档案里》剧本》中这样评论:《在社会的档案里》是部诞生在1979年的一部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作者十分大胆而尖锐地把批判锋芒指向了深藏于社会体制内的封建特权和官僚主义,比如首长可以不受约束地享受海滨疗养院的高级疗养服务和专职的医护人员,可以把私自偷越边境的军人儿子不被法律追究——当时的公检法已经瘫痪,可以通过特权甚至一个电话就可以把自己的儿子送往军医大学或者参军到容易立功的前线,可以随意在一个夜晚把年轻的女护士唤来被压倒在“床上”强奸,任意凌辱,任意殴打,不管她是怎样地挣扎与反抗。故事的最后是以悲剧告终的,这个名叫李丽芳的出身工人家庭的女护士,怀着被屈辱的心灵和肉体退伍,因身体为首长污辱而导致新婚后离婚,最后沦为社会底层的女流氓后,索性破罐子破摔,无意中又伤害了暗恋自己的首长前妻的儿子……尽管这部作品有意把悲剧的背景设置在文革期间,但那种饱含在行文之中的激情与愤懑,还是会很明显地促使人以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遗憾地,这部剧本的命运与《苦恋》一样,《苦恋》尚有被拍摄成电影的可能——虽然没能公映,但《在社会的档案里》只是一部剧本,已经被很多人遗忘。
       相比《为人民服务》的喜剧成分,《在社会的档案里》剧本在而是悲剧,它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伤痕而伤痕”,“为故事而故事”,剧中揭示的社会体制内的封建特权和官僚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至今都是处处可见。首长的儿子可以做的事情,平民的儿子永远也得不到机会;首长的儿子可以不费多大工夫就可以挥金如土,飞黄腾达,而平民的儿子则付出更大的辛劳后发现只能望洋兴叹;社会上的不公平让农民享受不了国民待遇,农民工永远与城里工人隔着一座山,首长的儿子命就比平民的儿子的命值钱,等等,这难道不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特权、专制独裁和严重腐败的官僚主义造成的吗?只是时间长久将会证明,他们对这个社会造成的罪证可以被销毁,但他们的罪行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想,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着“首长”,就一定滋生着“首长思维”,就一定有“首长意志”,就一定是一个实行“首长”制度的“首长国家”,而不是一个公民至上的公民社会得以建立的宪政国家,甚至距离宪政国家越来越远。
    (“为人民服务”的超能伟哥效应——阎连科新小说《为人民服务》既夸张又深刻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