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之歌》 导言

洛夫


简介:

 

  我的诗有多种选集,唯独这个选集较为特殊,因这是既按诗观发展的时间分期,也按题材的取向和风格的演变为类,只是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故这个集子仍以分类(篇)为编选原则。
  我一向认为,一个诗人毕其一生不可能只写一种风格的诗而不变,他如要追求自我突破,就必须不断占领,又不断放弃。事实上,诗人常因时代思潮的演进,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导致价值的多元化,岁月递嬗所引起的内心变化,以及个人生活形态的转变,而产生不同的美学信念,不同的感受强度和思考深度。同时一个有所追求而重视创造价值的诗人,更会为了配合他不断修正的审美观念而调整他的语言和表达策略。因此,数十年来我从事现代诗的探索历程,也正是我在成长中持续演变的创作过程。早期拥抱现代主义的狂热,中期重估传统价值的反思,以及晚期抒发乡愁,关怀大中国,落实真实人生的丕变,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新的出发,一种新的挑战。艺术的追求本无止境,我早就发现,我一生追求的不是诗的什么目的,而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此一过程,在这个选集中都有明显的脉络可寻。
  本选集共分六辑,并按各个不同时期的诗观和风格分为“抒情”,“探索”,“回归”,“生活·禅趣”,“乡愁”,“故国之旅”等六篇,以下略作说明:
  抒情篇写作日期约为1954—1958年,各首均选自处女诗集《灵河》。少年情怀总是诗,当时的作品大多以抒小我之情为主,爱情构成了创作的主要冲动,但也不乏以天地为庐,共万物而生死的物我交融之作。事实上这类广义的抒情诗,在我日后的创作中仍占有极高的比率,只是前后期作品中情感的深浅有所不同。
  探索篇的日期约为1959—1974年。这十五年内,因受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台湾现实环境的影响,我一方面对现代人的存在情境和生命本体试作较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也致力于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实验,可以《石室之死亡》(共64首,本诗集仅选十首)为代表。这个时期我着意于潜意识的探险,和表现内心世界的奥秘,故以意象奇诡,诗思艰涩为特色,一反传统诗艺的创作规范。
  回归篇诸作大多写于1980年前后。这时我开始对文学传统重作审慎的评估,而日渐产生诗观的逆转,情感与语言风格的回归。对我来说,回归并非倒退,而是迂回前进,换言之,是另一精神领域的探索,另一艺术境界的表现,却绝不是什么“新古典主义”。我依然执著于现代的追求,只不过运用古典题材,并融汇前人的特殊技巧,以表达我的现代精神与理念而已。我此一时期的转变,曾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误解,传统维护者以为我是浪子回头,觉今是而昨非,现代追求者则以为我未能坚持原则,晚年与传统妥协,而这种现象以大陆读者为甚,是耶?非耶?我想作品是最好的证明。
  生活·禅趣这一类的作品为数不少,故专列一辑,但其写作日期颇难界定,本选集中早有1958年的《顿悟》,近有1985年的《丽水街》,因此本篇的特色着重于题材的取向和语言的风格。这些作品一部分在表现日常生活的情趣,另一部分是对大自然和神秘宇宙的心灵直觉感应,有些读者把它说成“禅悟”,我自己则宁愿视为严羽所谓的“妙悟”,或“禅趣”。诗,本有其非理性之处,有可解者,有不可尽解者,心灵的密码,有时并无破译的必要。
  乡愁篇诸作的写作日期同样难以界定,只是这类作品绝大部分出现于1980年,以迄于今。自1949年始,我羁泊海外逐渐开放,不时从传播媒体中引发强烈的家国之思,因此乡愁几乎成为这段时期我诗作的主要内容,而以1982年写的悼亡母诗《血的再版》为一高潮,因长达四百余行,限于篇幅,故未选入本集。
  故国之旅篇全部为1988年9月间初次返乡探亲,并旅游杭州,绍兴,上海,北京,桂林,广州等地返台后之作。八千里山河,五十天风尘,在乡情,友情,诗情的激荡下,我首次用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和反思。这些作品是我另一历程的开始,我希望这不仅是我个人情感的纪录,同时也是历史的证言。
  为了使读者更能深入了解我早期诗观与诗艺的发展,以及中期和晚期演化的心路历程,除了创作之外,还收入了《诗人之镜》,《我的诗观与诗法》两篇论文,及大陆诗敢于家任洪渊、杨光治对拙作的评介文章,以供参读。

          1989.4.4. 台北

出处:《诗魔之歌》 阅读:

  • 上一个文章:
  •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声明:本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原作者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如本网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

    相关文章

    ++书籍导购++

    发表评论 ::您的一句评论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关于本站联系本站

    Copyright 1999-2007 顾城之城 浙ICP备05000706号